媒體報道

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媒體報道 > 正文

【光明日報】增殖放流更科學 一江碧水更澄澈

發布時間:2024-06-18

6月6日,在第十個全國“放魚日”當天,很多地方的市民、志愿者或專業人員將魚苗放入河流,魚苗順著魚槽入水,綻開一朵朵水花,歡騰著潛入河水中,消失在視野里……在這個魚類生長繁殖的好時節,各地的人們紛紛參與增殖放流,為改善生態環境出一份力。

增殖放流活動是養護水生生物資源的重要舉措,對恢復水生生物資源、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具有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科學規范開展增殖放流。近年來,長江沿線各地大力組織開展增殖放流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對補充長江珍稀水生生物種群規模、改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影響。

增殖放流關鍵在“科學”,這意味著不僅要有充分和扎實的前期科學研究基礎,更要回答好“放什么? 放多少? 放多大規格? 哪里放? 何時放? 怎樣放?”等細節問題。按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的相關要求,增殖放流的苗種和親本應當是本地原生種,并明確規定禁止使用外來種、雜交種、轉基因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進行增殖放流。長江禁漁工作開展以來,長江干流和鄱陽湖、洞庭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從過去最差的“無魚”等級,大幅提升了兩個等級。例如,長江口是中華絨螯蟹重要的天然產卵場,經過20多年的親體增殖放流和綜合養護措施,其產卵范圍已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萎縮到不足50平方公里擴大至現在的200多平方公里,苗種資源從不足1噸/年恢復至歷史正常水平的50多噸/年,成為當今國際上水生生物資源增殖養護的成功范例。當前,適當控制青魚、草魚、鰱魚和鳙魚等經濟魚類的放流規模,加大中華鱘、長江鱘、胭脂魚等長江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放流數量等做法,都有利于實現長江魚類群落結構平衡,維持生態平衡。

一個水體能夠容納的魚是有限的,如若缺乏科學指導,導致部分魚類過量甚至出現放流外來魚種的情況,會破壞生物多樣性,給當地生態系統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在珠江部分流域中,外來物種羅非魚迅速繁殖,在數量上已經成為優勢種群,憑借環境耐受性強的特性擠壓了原有土著魚類生存空間,對珠江流域土著物種產生不小的威脅。又比如,長江上游某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分布著長江鱘等重要珍稀特有魚類,為更好幫助保護區內的相關魚種繁殖,保護區投入數百萬元資金在江邊搭建了眾多魚巢以供魚類產卵。但從今年開始,魚巢上的水草幾乎被草魚吃光了,影響了相關魚類產卵。盡管保護區內草魚數量已經很多,但沿江依然有不少地方在增殖放流草魚苗,反而部分抵消了增殖放流的作用。

由此可見,讓增殖放流“提質增效”,必須立足系統性視角,多措并舉、統籌兼顧。首先,做好放流效果的監測評估,建立完善的管理、研究、監測評估和具體實施的增殖放流體系,采取物理標志、化學標記和生物標記等方法,及時獲得放流對象在野外環境的生存和活動情況,指導下一步應該“放什么”和“放多少”的問題。其次,完善增殖放流技術操作規范,加強區域、部門統籌,避免盲目放流,對增殖放流的操作技術、地點選擇等做出標準要求,嚴格按照有關法規規范社會放流水生生物的來源,避免跨流域放流導致生態風險,并對違反生物安全法、長江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相關規定的行為予以懲戒,預防和減少可能導致的不良生態影響。再次,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大科學放流科普宣傳力度,營造全民參與、科學放流的良好氛圍。在長沙公益放流站的科普區,社會公眾可以了解長江流域魚類情況、增殖放流概念、科學放生概念、適宜和嚴禁在湘江放生物種、非法捕撈水產品公益訴訟案例等內容。放流站還通過組建科學放生志愿服務隊,走進學校、社區開展科學放生公益宣講行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增殖放流、科學放生的重要意義。

當前,新媒體新技術的出現,為科學增殖放流提供了更多助力。利用好網絡傳播優勢,通過科普視頻、放流直播、專家解答等形式,將能進一步擴大增殖放流活動的宣傳覆蓋面。將科學增殖放流納入學校教育課程,如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也將有利于培養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科學素養,增強公眾的生態保護責任感,共同守護好生機勃勃的碧水江河。

(作者:莊平,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

(稿件來源:《光明日報》,2024年6月18日,第2版:評論)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