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落實中央有關文件精神,發展鹽堿地水產養殖,推進以漁降鹽治堿,實現漁業經濟生態雙豐收,為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7月26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主辦的2023年“鹽堿地水產養殖科技創新聯盟”年會暨鹽堿地漁業利用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上海市舉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韓剛、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所長方輝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趙峰主持。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包振民院士應邀作主題報告。
會議指出,我國鹽堿水土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擁有鹽堿地約14.87億畝、鹽堿水約6.9億畝,遍及我國19個省、市和自治區,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內陸地區以及東部沿海地帶。發展鹽堿地水產養殖對拓展漁業發展空間、有效利用新的國土資源、緩解糧食有效供給壓力、滿足人口增長對優質蛋白的需求、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合理有效地利用鹽堿水資源這一農業后備資源,挖掘非常規資源潛力,可將鹽堿水資源轉化為具有明顯特色區位經濟優勢,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此外,發展鹽堿地水產養殖對改善鹽堿土壤結構、恢復植被、修復生態和改善區域生境氣候條件都有積極影響,也將使鹽堿地治理實現由單純工程治理向區域生態綜合治理的戰略轉變。其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鹽堿地漁業開發利用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科技人員總結20多年鹽堿水養殖技術研發經驗,結合鹽堿地治理關鍵技術,提出了“以漁降鹽、以漁降堿”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模式,解決鹽堿水的出路問題。
會議指出,2019年,農業農村部聯合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把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作為拓展水產養殖發展空間的重要舉措。2020 年,農業農村部“水產綠色養殖五大行動方案”將鹽堿水綠色養殖列為九大模式之一。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調研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時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做好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試點。為貫徹落實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部署、《農業農村部關于落實黨中央國務院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及《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3年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工作的通知》工作要求,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加強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因地制宜推廣以漁治堿模式,服務漁業高質量發展。2023年7月20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會議指出,“十三五”期間,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組織東海水產研究所、黑龍江水產研究所、黃海水產研究所、南海水產研究所、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等單位開展聯合攻關,形成了高效、實用的鹽堿地水產養殖共性關鍵技術體系,構建了動態平衡、循環利用、和諧生態的鹽堿水土漁農綜合利用模式;結合不同地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建立了東北雙效降堿與特色生態養殖、西北降鹽排堿與精準養殖、華北洗鹽排堿與綜合養殖、華東上農下漁與工程化養殖等新模式,打造了獨具特色的鹽堿綠洲漁業新業態,在11個省市自治區示范推廣面積超200萬畝,為鹽堿地綜合利用開辟了新途徑。通過總結經驗,樹立典型,引領示范,闖出了一條通過發展鹽堿漁業有效治理鹽堿地、依靠特色產業實現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會議強調,下一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將圍繞典型鹽堿地區產業發展需求,繼續強化鹽堿水土關鍵技術研發和示范推廣一體化,搭建產學研推用深度融合、發展、創新平臺,大力培養創新人才團隊,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以漁降鹽治堿、發展鹽堿漁業提供有力科技支撐,使鹽堿地水產養殖成為新時期開拓水產養殖發展空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會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鹽堿地水產養殖科技創新聯盟秘書長來琦芳就聯盟2022年工作情況進行了匯報,聯盟單位與會代表圍繞鹽堿地水產養殖基礎研究以及各區域典型示范實踐進行學術交流和研討。
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及有關研究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上海市突出貢獻專家協會、上海海洋大學、寧波大學、塔里木大學的相關負責人,以及新疆、甘肅、青海、陜西、寧夏、河北、天津等地區從事相關研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廣部門、龍頭企業代表參加了會議。
(稿件來源:《中國漁業報》,2023年7月31日,第2版:綜合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