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鹽堿水土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擁有鹽堿地約14.87億畝、鹽堿水約6.9億畝,遍及19個省、市和自治區。如何治理和減緩土地的鹽堿化,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迫切需要解決的熱點和難點問題。7月26日,2023年“鹽堿地水產養殖科技創新聯盟”年會暨鹽堿地漁業利用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本次研討會圍繞水產養殖與大食物觀、水產育種新技術、耐鹽堿養殖對象篩選與品種選育、鹽堿水質綜合改良與調控等內容開展主題報告與學術交流,針對鹽堿水土漁業利用中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和共性關鍵技術難題,加快推進全國鹽堿地漁業利用綠色高質量發展。
據悉,我國鹽堿水土資源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內陸地區以及東部沿海地帶,生態環境脆弱,土壤沙漠化、鹽漬化嚴重,難以進行農作物種植。在鹽堿土治理的長期過程中,伴生了星羅棋布的灌溉鹽堿滲出水面,滲出水含鹽量高,不適宜直接排入河道。如何利用這些灌溉鹽堿滲出水,解決鹽堿水的出路問題,成了鹽堿地生態治理過程中與改土并重的關鍵技術問題。
2020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聯合十余家研究所、企業、高校等單位,通過“挖塘降鹽、以漁降堿”的水土生態修復工程,把白色荒漠鹽堿地變成上可種植、下可養殖的宜漁水域,打造了我國獨具特色的“綠洲漁業”。
經濟效益方面,針對不同區域的水質特點和物候條件,建立4個區域性示范基地,11個省市自治區建立核心示范點30個。示范面積78.21萬畝,累計總產值123.93億元,累計總收益33.67億元;推廣面積165.85萬畝,累計總產值286.70億元,累計總收益69.44億元。
社會效益方面,鹽堿地區多是經濟欠發達的偏遠地區,充分利用鹽堿地和水域資源發展農業和漁業生產,有效改善了農民生活水平。構建并示范推廣鹽堿地稻田洗鹽排堿水綜合利用模式,有效利用洗鹽排堿水,改善了稻田土壤質量,降低了洗鹽排堿水排放造成的次生災害,實現了以漁改堿、以漁治堿的目的,為確保耕地質量和數量、保障糧食安全供給發揮了積極作用。
生態效益方面,利用鹽堿水養殖新技術,顯著降低水體的堿度和氨氮濃度,改善養殖水體的質量及周邊鹽堿地的生態環境。漁業綜合利用模式有效降低周邊土壤鹽度和水體碳酸鹽堿度,并增加鹽堿地的肥力,降低土壤的堿度,使原來不能耕種或效果較差的土地得到較好的利用。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主辦,聚焦鹽堿水土漁業利用高質量發展,加強前沿戰略、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有序推動鹽堿地水產養殖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
新民晚報記者:楊潔;實習生:陳佳琳
(稿件來源:《新民晚報》,2023年7月27日)